漳州木材知道

联系我们

网站名称:上海申猴木业有限公司

联系人:施经理

手 机:135 2406 5555

招商热线:135 2406 5555

传 真:0512-56750006

网 址:www.Lifangmi.com

地 址:江苏省 苏州市 张家港市金港镇山北村S338-117段(申猴木业)

漳州清代红木六屉梳妆匣沿用千年(图)

发布日期:2012-03-05 作者: admin 点击: 7682

女性籍梳妆以增色,几千年不改;纳各种梳妆用品于一体的梳妆匣,也历史悠长。虽然今天传统的梳妆匣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这种曾为多少代女子带来青春亮丽的生活用品的源流却很值得去考察和研究。

   

                  清末民初“改造”过的明代镜台

    梳妆匣的称谓 

    旧时嫁女,讲究“陪嫁”,即随新娘一起带入夫家的一应生活用品,富贵人家甚至把随侍的婢女也纳入“陪嫁”的范畴。这种“陪嫁”,又被称作“嫁妆”、“嫁奁”、“添箱”或“妆奁”。《三国演义》十六回吕布欲与袁术结亲,旋又反悔,“令人回复袁术,只说女儿妆奁未备,俟备毕便自送(女儿)来。”但这些词的本义却远没有那么宽泛,早都是特指梳妆匣,韩愈就有“妆奁一暂开”的诗句。
 
    梳妆匣,老百姓俗称“梳头匣子”;因梳妆首先要用镜子,梳妆匣又称“镜匣”,古时亦称“镜奁”,《说文解字》中写作“镜?"”;又因梳妆时需将镜子支起,故北方人也惯称为“镜支儿”。关于梳妆匣的历代称谓颇多,如汉代,就有“竟检”、“妆具”的叫法。古时用字要避名讳,东汉明帝名“庄”,于是当时的“妆具”又改称“严具”,典籍中便有“宫人陈严具”的记载。至明代,出现了一种叫做“官皮箱”的用具,很多人望文生义,认为这是官家器具,专供装文件盛官印之用。但据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考证:其传世数量之大,只能是家庭用具,而不像衙署中物,箱体花纹雕饰多为吉祥图案,且往往与婚嫁有关,箱内结构又只适宜放置化妆用品,故断定这是梳妆匣的一种,至于何以会出现那样“离谱”的名字,王先生未做解释。
 
    梳妆匣的型制 

    梳妆匣现存于世的实物中,传世品较早的可见于明代,出土物较早的可见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又以汉墓出土者为多。
 
    我国早期的梳妆匣,所用材质多为木胎髹漆,也有藤编或竹苇制者;唐代发现有瓷制品,宋代已有纯木制品;至明便有了用贵重木材如黄花梨、紫檀、红木等制作的梳妆匣;清代以降,所用材质基本与明代无异。
 
    梳妆匣的结构,因其用途是容纳化妆用品,故基本都是单元组合的型制,同时化妆主人的阶层身份及化妆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单元数量的多寡。汉代简单的妆奁只是一枚单只的圆盒。史籍中所载曹操的“妆具”:“……方七八寸,高四寸余,中无鬲(隔)……”,就是不分层,很朴素;豪华的妆奁分为两层,如马王堆1号汉墓的遗册中所称“九子曾(层)检(?")”就是中含9个小奁的双层圆奁,而长沙咸家湖西汉墓出土的长方奁中则有11个小奁,是已知装小奁多的一例。1984年在江苏邗县姚庄一座西汉晚期墓中出土的一具梳妆匣比较典型:外形呈圆柱体,上盖下盒,盖顶为圆弧形,盖钮为一银质柿蒂,周边饰有三道银扣和二道银脊。外髹酱紫色底漆,内髹酱红色底漆。银扣间用土黄色漆绘云气纹、梅花鹿、羽人、锦鸡等,盖内顶漆绘云气纹和龙纹。盒内有各种形状的子盒7只和铜镜一面。通高17厘米、直径22厘米。从装饰到内部设置都十分豪华。从出土的汉代梳妆匣实物外观来看,它们都是可以单独拿出来的小盒,平时又被有序放置在一只大盒之中。这些小盒分别因所盛之物不同而分为不同的形状:圆形、椭圆形盛脂粉之类,长方形盛簪钗,马蹄形盛梳篦。上层则置铜镜。
 
    梳妆匣有了抽屉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化妆内容的演化,梳妆匣的型制逐渐有了变化,变化的基本特征就是把大盒中散装的小盒变成了一只大箱中嵌入的平屉和若干抽屉。这种型制演变至少从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北周文学家庾信《镜赋》中有“暂设妆奁,还抽镜屉”的句子,可见当时的梳妆匣已经有了抽屉。近年在江苏武进发掘南宋墓出土的镜箱,其结构就已经具备了这种型制的雏形。这只镜箱箱顶有盖,盖下平屉中设一支架,打开箱盖,立起支架,即可安放铜镜;箱体还设有抽屉两只,显然这比起汉代妆奁中的小盒已经复杂了很多,它已成为箱体的有机部分,而屉中放置的诸如胭脂盒、粉盒之类,已经成为第三层次的单元。
 
    梳妆匣到了明清两代,型制已基本固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梳妆台,一类为梳妆匣。
 
    在中国的古典家具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高装巨镜的梳妆台,直到清晚期,西风东渐,这种梳妆台的款式才从外国传来。而我们所说的梳妆台,实际只是置于案上的小型梳妆台,也称镜台。它其实还未脱离梳妆匣的大模样,不过是梳妆匣的改型罢了。这种梳妆台更多出现在明代,结构为下面台座,座有两门,门内有大小抽屉若干只;台座上三面有高5厘米左右的雕花栏杆,另一面竖起40厘米左右呈扇形雕花屏风,屏风怀中竖起铜镜;如果摘下铜镜,台座上嫣然是一座精巧的小戏台。这种梳妆台多为硬木制做,形体较大,不易搬动,应为家庭主人或主妇所用。
 
    玻璃带来的“革命” 

    另一类是梳妆匣。它们也多为硬木所制,间或也有樟木、楠木制品。“便携”是这类梳妆匣的基本特性,由此又构成了其形体小巧的特征。这种梳妆匣现在存世量尚大,从大量实物看,无不精致美观。结构上也可谓争奇斗巧,各运匠心:有的多屉多镜,上盖打开,支起一镜,面板抽出,板背又是一镜,可双镜前后对照;有的屉形各异,多者有四五具之多;有的前脸不是面板,而是两扇10厘米左右的厚门,打开,每扇门体上各置小屉二只;有的匣体开窗,镶理石、玉石;有的所用铜活饰件造型生动,铜合页或蝶状、或蝠状,錾出花纹;铜包角镂空;屉钮多缀铜花篮、果什等。
 
    这里附带要讲的是,镜匣之“镜”,历史上曾经历了巨大变革,即从几千年一直沿用的铜镜,到二三百年前开始使用的水银玻璃镜。这一变革,对梳妆匣的演进,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首先玻璃镜清晰度的大幅度提高,使人对化妆的完美性有了更高更严苛的要求,这就使化妆程序、手段更呈多样,化妆品、化妆用具的专用性不断增强,由此导致了梳妆匣功能的扩大和结构的日趋复杂。同时,因铜镜几千年来多为圆形,这不能不对梳妆匣制做匠人的思维产生影响,故早期的梳妆匣有相当数量为圆形。而自从有了玻璃镜,梳妆匣则逐渐改成方形。笔者藏有一具明式黄花梨镜台,其底座上的屏风已被拿掉,代之以红木镶框、一宽二窄的三联玻璃镜。镜框顶上装有四只木塔,框之上缘饰以莲花雕板,是典型的清末民初风格,很显然是因为玻璃镜的流行,使当时的主人从实际出发,把原来使用铜镜的镜台进行了改造。
 

相关标签:

在线客服

13524065555

13524065555

分享